〔古代文献知识〕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第一节 古籍的版本·版式、装帧的知识〔子夜星网站〕

〔古代文献知识〕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第一节 古籍的版本·版式、装帧的知识〔子夜星网站〕

〔古代文献知识〕

古籍的版本和目录

根据洪波著《古代汉语教程》整理编辑 仅供参考

四、版式、装帧的知识

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版式和装帧的知识。

(一)版式 即书版的形式。古书一版,通常由下面几部分组成:

1.版框

书版四周的界线叫“版框”,又叫“边栏”。四周界线只有一道粗线的叫“单边”,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线的叫“双边”;天地两边没有细线,仅在左右两边有细线的,叫“左右双边”;天地左右都有细线的叫“四周双边”,俗称“文武边栏”。

2.版心

书页折叠的地方叫“版心”,又叫“版口”、“书口”。版心中有专为折叠时作标记用的“象鼻”和“鱼尾”,刻在上下两端。版心上下两端的界格叫“象鼻”。象鼻中空的称为“白口”,象鼻中有墨线的称为“黑口”或“细黑口”、“小黑口”;象鼻中有宽黑线或全黑的称为“大黑口”或“宽黑口”、“粗黑口”;象鼻中刻有文字的称为“花口”。版心中的鱼尾形标志叫“鱼尾”。体白者称“白鱼尾”,体黑者称“黑鱼尾”,画细线条者称“线鱼尾”,加圈或小点者称“花鱼尾”;位于版心上端的称“上鱼尾”,中间者称“中鱼尾”,下端者称“下鱼尾”;一页版心中仅有一个者称“单鱼尾”,上下各有一个者称“双鱼尾”,有三个者称“三鱼尾”;双鱼尾一正一倒者称“对鱼尾”,两个皆正者称“顺鱼尾”。

3.界行 版面上分行的纵向直线。也叫“行线”、“边准”、“界格”。

4.耳格

版框之外所刻的小长方框。内刻有篇名或小题,以便翻检。位置多在边栏的左上角。因其附于版框旁边,有如人耳,故名。亦称“书耳”、“耳子”,简称“耳”。

5.天头、地脚 书页上边栏以外的空白余纸称“天头”,下边栏以外的空白余纸称“地脚”,又称“下脚”。

(二)装帧 指古书在装订形式方面的设计。有以下几种:

1.卷轴装

将帛或纸粘连成长幅,以木棒或象牙、玉石等材料做轴,自左至右卷成一束。一般高一尺左右,长度由几尺到二三丈不等,视文字多寡而定。唐以前书籍多用此式。

2.经折装

由卷轴装发展而成。将长幅不以轴卷而反复折叠,成为摺子,首尾粘以厚硬纸页护持。因佛家经典多用此式,故名。省称“折装”。因其类似印度之梵夹,又称“梵夹装”。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,不少采用这种形式。

3.旋风装 由经折装改进而成。将其和尾页用整幅纸粘连起来,使用时前后连贯,便于迴圈翻阅,如同旋风,故名。

4.蝴蝶装

将书页有字的一面沿中缝向内对折(即字面相对),中缝背面以胶料粘连,以厚纸包裹做书面。翻阅时书页从中缝展开,两边向外,形如蝴蝶双翅,故名。省称“蝶装”。宋、元书籍,除佛经外,一般多为此式。这种形式的最大不足是每翻一页就要遇到两个背面(无字面),使人感到不便;而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破损,以至损伤版心的文字,故后又改进为包背装。

5.包背装

将书页沿中缝向外对折,使两半页字面相背,书脊用胶料粘合,或再加纸捻订脑,以一整幅厚纸包背粘连,裹住书脊和全册书的前后两面,故名。亦称“裹背装”。这种形式始于元而盛行于明,清初亦沿用之。包背装书籍在翻阅时,不再遇到无字的纸背,且较蝴蝶装牢固,但经久翻阅,背脊仍易开胶破散,故后为线装所取代。

6.线装

由包背装演化发展而成。改整幅封面为散开的前后封面,连结材料也不再用胶料,而是打眼穿线,比包背装更加牢固美观,是明、清以来雕版书籍和抄本的主要装帧形式。依打眼的数量,又可分为四眼装、六眼装、八眼装等。

〔共15頁〕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 上一頁 下一頁

相关推荐

穿越火线全球总决赛历届冠军 cfs历届总冠军阵容 cf中国拿过几次世界冠军
iPhone “照片”应用出现“无法上传”提示该怎么办?
手机版365bet网址

iPhone “照片”应用出现“无法上传”提示该怎么办?

📅 07-11 👁️ 8261
苹果6s升级10.3系统的优势与劣势剖析(了解苹果6s升级10.3系统的关键特点及影响因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