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晋惠帝司马衷有一次听说民间闹饥荒,百姓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,他感到十分困惑,不解地问道:“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?”
很多历史书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,惠帝远离民间疾苦,对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同情心。
但我觉得,习惯性自我更能解释这个故事背后的原因:惠帝习惯了每天精致的菜肴(晋朝的烹饪技术已经很高了),习惯了每天都有饭吃的生活,所以他不懂什么叫饥饿,也不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,这也导致他说出“何不食肉糜”。
那些长期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人,他们对底层缺乏同理心是因为他们习惯了“金钱的力量”。
那些长期身居高位的人,他们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动作、说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话,也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权力带来的权利。
他们习惯呼来喝去,不把人当人;他们习惯拍脑袋决策,因为无法共情其他人;他们习惯……
可以说,他们克制不住自己人性的欲望和进化的设定,他们是习惯性自我的奴隶。
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?
在婚姻中我们一旦陷入习惯的关系模式,双方就很难感知到对方的改变,只会用习惯性的方式解读对方的言语行为,并抱怨对方为什么不改变?
在职场中我们一旦陷入习惯的工作模式,就很难察觉到行业的变革,只会用惯性思维应对新挑战,并抱怨为什么机会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。
在生活中,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来消磨每一分钟的碎片时间,却忘了抬头欣赏身边的风景和关心身边的人;习惯了被社交媒体的信息轰炸,却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。
这些习惯像一个无形的牢笼,限制了我们的视野,束缚了我们的潜力。
所以我们为什么总是行动不起来?
因为没有去习惯化。
我们没有意识到,具体是哪个行为、哪个动作在阻碍我,而这些动作阻碍我的原因是什么?
所以,要真正改变自己,仅仅依靠有意识的自我是不够的。我们需要两个自我之间的有效配合。就像学习开车一样,刚开始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每一个动作,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动作逐渐被习惯性自我接管,变成了自然而然的反应。
就像我,要成功地养成写作习惯,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强迫自己坐在电脑前,而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写作的环境,让写作逐渐成为一种习惯。
比如,我可以每天固定时间写作,在写作前泡一杯喜欢的茶,或者播放一些轻音乐。这些小仪式可以帮助我的大脑进入写作状态,慢慢地,写作就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,不再需要耗费大量意志力。
02 能量不足
另一个导致现代人缺乏行动力的原因是,能量不足。
想想看,过去的你有多少次因为疲惫而放弃了健身计划?
有多少次因为精神不济而推迟了阅读、学习的打算?
有多少次因为情绪低落而错过了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机会?
这些都是能量不足的表现。
现代生活的特点是快节奏、高压力、多任务。我们每天都在应对各种挑战:工作上的deadline、人际关系的摩擦、社交媒体的干扰、生活琐事的烦扰......这些都在不断消耗我们的能量。到了晚上,我们常常感到身心俱疲,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,而那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。
更糟糕的是,我们往往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:能量不足导致行动力下降,行动力下降又让我们感到沮丧和焦虑,这些负面情绪进一步消耗我们的能量。如此往复,我们就越来越难以摆脱这种状态。
那么,如何打破这个循环呢?关键在于重新认识能量的重要性,并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量。
拿我自己来说,我白天要上班,晚上偶尔加班,我还要运动、照顾家庭、写作、阅读、思考......事情虽多,但我有一套自己恢复能量的方法。
第一,接触自然。这叫“自然疗法”,在有绿色的环境中散步、骑车、跑步,都能有益身心健康,恢复能力。
第二,使命驱动。我在公众号讲过很多次,使命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,我的使命是帮助更多人实现人生价值。每当我想到我的使命,我就有勇气对不重要的事情说“不”,就有能量迎难而上。
据说在文艺复兴时期,教皇问米开朗基罗:“像《大卫》这么漂亮的雕像,请问你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?”米开朗基罗说:“我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掉,大卫就诞生了。”
这个回答背后的含义其实就是逆向思维:有时候你不做什么,比做什么更重要
第三,写作疗愈。我发现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和创造的方式,更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疗愈工具。每当我感到压力大或情绪低落时,我会打开笔记本,随意写下内心的想法和感受,或者直接在我的PMCDE知行系统中写日记,表达我的困惑与不安。这个过程帮助我梳理思绪,释放负面情绪,同时也常常能带来新的洞见。写作让我与自己对话,在文字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。
第四,专注时刻。我们对休息的一个误解就是,以为只有休闲娱乐才是休息。实际上我们大脑24小时都在转动,你看视频其实也是另一种方式的“大脑工作”。好的做法是: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任务中,大脑会进入一种叫做"心流"的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我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,忘记周围的干扰,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。这种深度专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,还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。
第五,好好睡觉,好好吃饭,好好运动,让生活保持一个稳定、良好的作息习惯,这至关重要。长期处在压力之下,人的精神会越来越紧绷,这时候你做点什么都容易疑神疑鬼。
03 让我们来测验一下
如果你在阅读的过程中,觉得我说的有道理,然后你会尝试对照自己的行为和观点,而不是快速浏览,尝试构建自己的行为系统和能量系统,而不是看过就看过了,那说明你真的想进步,你有改变的动力。
有改变的动力、有进步的动机,这样的人才带得动。
我在工作中带过不少人,带他们写材料、办会议、为人处世这些,但有的人是真教不会,他们没有这个心思去琢磨这些到底怎么干,如何倾听、如何表达,只会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想法。
因为心是空的。
其人者,形虽立于世,心若失巢之鸟,茫然而无所归。观其状,似有体而乏神,貌似聪而实昧。言谈之间,不见真知灼见;行事之际,未尝见其奋发。内无定见,外无所执,与之谋事,如推朽木入海,徒劳无功。
欲振其志,恰似风过荒原,草木不动;欲充其实,则如滴水石上,不入分毫。是故,众人谓之“心空难驭”。
以上是今天的分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