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城晚报

羊城晚报

□李开周

有一天,宋太祖询问大臣赵普:“男尊女卑,男何以跪,而女不跪?”人们不是一直都说男尊女卑吗?为什么男人见了寡人要下跪,而女人却不跪呢?

宋太祖讲的是实情。他在位时,臣子上朝,必须对他恭行跪拜之礼,并且不是三跪九叩那么简单,还必须“拜舞”,也就是在叩头、起立和进退时,附加一些整齐划一、姿势优雅、节奏舒缓的动作,例如甩动袍袖、扬起手臂、走出花式步伐,等等。这些动作在《西游记》里曾经频繁出现,被浓缩为“扬尘舞蹈”四个字。

可是后宫嫔妃见了宋太祖,通常并不下跪,更不拜舞,她们只需要正身直立,双手合拢放在胸前,然后轻轻屈膝,轻轻弯腰,轻轻垂下头去,口称“圣上安置”或者“圣上万福”就行了。

后宫嫔妃所行礼节,在唐宋两朝都很盛行,不仅盛行于后宫,也盛行于民间——民间妇女对人行礼,也是双手合拢在胸前,屈膝、弯腰加低头,口称“拜见××”,或者“××万福”。像这样的行礼方式,当时俗称“女人拜”。到了明清时期,“女人拜”又从正面屈膝弯腰演变成了侧身屈膝弯腰,俗称“万福之礼”,简称“万福”。

现在回到宋太祖那个问题:既然男人都下跪了,为何女人不跪,只是屈屈膝、弯弯腰、点点头呢?

赵普是半吊子秀才,学问不高,当时就被这个打懵了,红着脸答道:“臣愚钝,臣不知,容臣请教词臣,再回奏圣上。”

赵普说的“词臣”,主要是指翰林学士,这些人一般都是金榜题名的进士,文采好,学问大,经常帮皇帝起草圣旨。但是赵普万万没有想到,他问了七八个词臣,竟然没人知道,大家都跟他一样懵懂。

那么这个问题最后有没有解决呢?还是解决了。给出答案的人,是后周老臣、宋初宰相、《唐会要》编撰者王溥的儿子,名叫王贻孙。

王贻孙告诉赵普:“现在通行的女人拜,是几百年前女皇帝武则天立下的规矩,在武则天以前,女人跟男人一样需要跪拜。”

赵普追问:“有何凭据?”

王贻孙说:“汉朝乐府诗不是有这么一句吗?‘长跪问故夫,新人复何如?’可见汉朝女人在老公面前是要下跪的。见老公都下跪,见了国君和尊长岂不更要下跪?”

赵普又问:“你说女人拜是从武则天开始的,可有出处?”

王贻孙说:“我在《渤海国记》一书上读到过。”

赵普心悦诚服,将王贻孙告诉他的原话回奏宋太祖。宋太祖大喜,既夸奖了赵普,又召见王贻孙,说王贻孙博古通今,人才难得,以后应该将制定朝会礼仪这项重任担负起来。

王贻孙给出的答案到底靠不靠谱呢?基本上靠谱。用女人拜代替日常行礼中的跪拜,这项礼仪确实是由武则天制定。但是,王贻孙对汉乐府里那句“长跪问故夫”的理解并不准确。我们知道,汉朝盛行跪坐,无论男女,无论贵贱,包括皇帝和皇后在内,在正式场合就座,都要双膝着地,双腿并拢,让屁股压在脚后跟上面。汉朝所谓“长跪”,并非向人行礼,而是让双膝和小腿继续着地,直起大腿,把屁股从脚后跟上挪开,这是当时跟人讲话常有的动作,与恭敬无关,跟跪拜更没有关系。汉朝的男人也好,女人也罢,如果要跪拜,标准动作是从端身跪坐变成上身伏地,把脑袋低到尘埃里,要么将双手垫在额头下面,要么让额头直接着地。如果以双手垫额,叫做“顿首”;如果让额头着地,则叫“稽首”。

从魏晋南北朝开始,随着椅子和餐桌的逐渐普及,跪坐的姿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,中国人在正式场合渐渐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,而不必怕人笑话。到了宋朝,跪坐早已彻底不见踪迹,王贻孙对“跪”和“长跪”的理解有误,也算是情有可原,毕竟他没有赶上跪坐的流行风。

还有,虽然说武则天制定了女人拜的新规矩,女性见了尊长和官员不必再像男人那样下跪,但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女性彻底告别下跪。我们可以翻查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以及《宋史》,中晚唐的公主和宋朝的公主下嫁那天,对公婆仍要行跪拜之礼,说明在一些特别盛大的场合,女性该跪还是要跪的。至于民间女子烧香还愿,对各种神佛叩头,这种场景在唐传奇、宋话本、元杂剧和明清小说里更是数不胜数。

制图/杜卉

相关推荐

澳门风云 (2014)    Full online with English subtitle for free – iQIYI
365赢了不让提款

澳门风云 (2014) Full online with English subtitle for free – iQIYI

📅 09-22 👁️ 1792
Java线程终结指南:安全高效地结束线程的6种方法
作为流放之路中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,女巫以
365赢了不让提款

作为流放之路中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,女巫以

📅 09-11 👁️ 1069